艺术地产盘活了K11、芳草地,却没能拯救这里

发布日期::2016-10-25浏览次数:182

摘要:参加易居沃顿的培训,深度的了解了两个项目 一个是K11(一个没人敢复制的项目) 一个是芳草地(今年我见过最惊艳的项目,没有之一) 而这两篇聊的是商业地产,一个是存量资产改造,一个是前期理念注入,都用了艺术地产的形式,做出了极为有特色建筑形态和商业氛围 去过人都不是意外的惊奇,通过艺术的形式,不论是空间的氛围还是后期的活动,都带来的极大的人气和关注 曾经很长时间觉得,艺术地产可以给到商业很强的加分,甚至只要用心,都可以盘活大量的商业体,毕竟K11从动线来看,已经非常非常的凌乱了 然后两篇文字推送

参加易居沃顿的培训,深度的了解了两个项目


一个是K11(一个没人敢复制的项目)


一个是芳草地(今年我见过最惊艳的项目,没有之一)


而这两篇聊的是商业地产,一个是存量资产改造,一个是前期理念注入,都用了艺术地产的形式,做出了极为有特色建筑形态和商业氛围


去过人都不是意外的惊奇,通过艺术的形式,不论是空间的氛围还是后期的活动,都带来的极大的人气和关注


曾经很长时间觉得,艺术地产可以给到商业很强的加分,甚至只要用心,都可以盘活大量的商业体,毕竟K11从动线来看,已经非常非常的凌乱了


然后两篇文字推送,很奇怪,大家都会提到一个项目




上海浦东的喜马拉雅中心,一样是位于相对比较方便的市中心位置,一样用了艺术地产这个载体,但是却没有成功。


而对比更强烈的是,马路对面的嘉里中心却是人流如织


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愿意产生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带着好奇,卢俊走访了喜马拉雅中心


确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喜马拉雅骨子里依然流淌着艺术的血液


从整体建筑的心态来看,就知道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项目,整体的建筑轮廓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满奇特的。




整体建筑理念类似于树干式的异性结构




远看非常的具备视觉冲击


树枝的寓意来自生生不息,在这样的理念不仅仅存在于建筑外表,整体的内部也同样如此




树枝缠绕在空间里的每一寸




给人最大程度艺术想象的空间


电影《her》就在这里取景拍摄




讲述着各个艺术家的各种故事


说实话这样的素材故事,在喜马拉雅这样的建筑背景下




显得特别的贴切准确


除此之外,建筑的细节也充分的考虑了人文艺术这个元素


当我逛喜马拉雅的时候,建筑的外围




树林的另一侧是天书,墙体上各种的象形文字




建筑的外围种植了一大片的麦田,为这样的建筑增添了一丝人文气息




还有这样在夜间会很惹眼的天空之城




建筑内部也摆放了大量的人文艺术小品


而且难得的是,除了建筑外壳,后期运营也融入了大量的艺术元素




项目内部打造了一个美术馆,这个美术馆不论国内国外都具备极高的知名度




一些大型的艺术展览都会在此展开




而且这也是一次持续性的运营和策划,通过现场的告知牌可以看到,几乎每天都有大型的艺术人文展览活动。


所以可以看出,基本上喜马拉雅从内到外都富含这艺术的底蕴,不论硬件软件对艺术的投入在我眼里都不逊色与K11


但是逛了一下喜马拉雅,也的确发现一个问题:不论商业还是人气,都非常的不足




这是地下二层的黄金楼层,地铁出来就是这一层,但是目前商业入驻率极低




很多楼层,造型好看是好看,但是没有人的参与,变得有点阴冷




一眼能够望到头的动线,有一种让人想离开的冲动




就连建筑里最为出挑树林构造,也因为没有人流的参与变成了野生丛林


而且最致命的是,因为人气不足,商场整体的运营水准也开始下降




这是商场一层的男厕所,仔细看可以看到,沐浴液下面的水渍污垢都没有擦去,很显然,运营团队对项目的投入已经不够上心


我尝试给喜马拉雅人气不足以及招商跟进不上找一些理由


项目游荡了好几圈,我想可能以下这些会是问题的源头




喜马拉雅内的美术馆和演绎中心都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和商业与酒店配套进行一个很好的互动,艺术对商业的植入程度不够深


所以你在逛美术馆的时候你会发现




会是有这样一条路直接让你离开,并没有导入到商业以及其他业态里面


这样的业态规划对于美术馆来说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独立性,但某种程度上人流给到商业没有额外的帮助和支撑


另外




喜马拉雅虽然可以说是地铁上盖项目,但是入口并非地铁唯一的出口,商场内部也没有做客流引导措施,对于我来说,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多半会选择自动扶梯出去而不是逛逛喜马拉雅


还有一点,整体的建筑形态为了追求艺术感的造型




建筑外摆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建筑人为的给人压迫感和距离感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有种不敢靠近的感觉


所以虽然喜马拉雅占据了很好的位置,但是人流几乎很少会流到这个综合体内部,白白浪费了这样的机会


另外更加致命的是,哪怕如此,仅有的一些愿意进来的客户,逛了一会也没有足够留下来的理由




业态规划凌乱,没有统一,基本上是谁愿意来做啥,所以经常看到一个培训机构的对面就是一个吵闹的饭店,互相之间的干扰非常严重,用户的体验感也很差




人行动线沿袭百货类动线的模式,最大程度的让人到达目的地,也最大程度的让人离开




垂直动线也很乱,经常发现你要到达的楼层电梯没有的




点缀在商场里的艺术展览馆,也没有相对的引导和展示,更加像一个闲置的商铺


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




这样的指示牌会显得略微的空虚寂寞冷


最后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看下这张业态布局图




你可以看到互相之间的布局出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一定要给这一次参观做一次总结


我想说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按照道理来说,喜马拉雅这样的位置这样的资源应该可以做的很好,而且也不像是因为资金问题让当初的设想不能落地,为什么会成为目前这样的情况。


我带着这个问题摆放了当初项目的负责人吴洋总的时候,他这么和我说


其实你这个问题本来就是错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艺术需要拯救商业这样的逻辑,二者本来就是独立分开的两个部分


对于喜马拉雅来说,本来的目的就是做一个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由美术馆和演艺中心及酒店、创意办公空间所组成),当初从来就没有考虑商业购物中心这个业态”


后来因为酒店与办公的建筑形态的调整,多出了部分容积率,从而有了现在少量的商业


对于商业来说,当初的目标就是做主题性商业,所以并没有考虑大量的吸引人气的方式


换一句话来说,对于喜马拉雅来说,本来其实就是一个美术馆,无非有一点点的商业而已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形态以及隔壁嘉里中心这么强烈的对比,所以很容易让用户用来往商业体上靠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期的招商运营比较乏力,可能很大程度也是利益刺激不够导致的把


突然想起了宋家泰老师某一次问戴志康的一个问题,说如果能让你调整下喜马拉雅,你会改哪里


我记得戴老师很简单的说了一句说:我哪里也不改


和吴洋总聊天之后,可能大概可以理解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也许,对于他来说,从来没想过要再造一个商业体,更多的就想做一个艺术中心吧


上海大大小小商业项目这么多,不论喜马拉雅最后做的怎么样,但他也算挺异类的一个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有了商业,也有这么好的美术馆,咱们这个空间也别浪费了,让大家多点念想,哪怕不买票去美术馆也愿意来逛逛,也挺好


艺术地产,哪个做载体哪个做附加,其实谁都没规定哪个是哪个,关键是为这个城市留下点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ps:最后感谢吴洋总将近2个小时的聊天讲解,后辈以后向您多学习


以上为正文


转载带上这张图我就不和你计较


然后这是一条自己的广告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