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杜梨树下雕像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吴起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陇东分区的革命大后方。
拥有傲人红色历史的吴起县,因境内丰富的石油而跻身全国百强县,黑色石油业常年占据GDP80%以上,相比之下农业仅占3.5%。但是随着近年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吴起县不得不勒紧裤腰带的苦日子来了。
当下吴起最迫切希望做到的,是在经济低谷期脱离此前对黑色产业的高度依赖,成功转型培育出长期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吴起怎么做?
红色吴起扶贫路
吴起胜利山,山顶两株杜梨树结满了杜梨果。毛主席夹着香烟坐在杜梨树下的铜像,随时可将时间拉回至1935年10月21日——那天下午四点半,毛主席在杜梨树下亲自部署指挥,歼灭围追而来的敌军一个骑兵团,击溃了三个骑兵团。这场战役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一役,从此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重走长征路采访团记者车上合影
吴起县的中国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吴起县自古是边陲要地,为少数民族角逐战场。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吴起境内的定边城,曾是明长城重要的堡垒,兵家必争之地。
时空沧海若干年,定边城肌体消逝,而古城历史记忆犹在。吴起县依托外来资本,重新打造了定边城——铁边城镇。这是国家培育的1000个特色小镇之一,也肩负着吴起县生态扶贫的责任。
如今的吴起山上,早已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通过铁边城镇的建设,以及周边园区的建成和产业的入住,将增加500个工作岗位。
李仲帮接受记者采访
58岁的李仲帮获得了其中一个,他在铁边城镇一处明亮的房子里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国家扶贫政策,他至今还住20公里外山区的一个窑洞里,吃着挖的窝窝攒存的雨水,每次出门都需要花一两个小时才能下山。
当国家依照政策补助七万元后,他在铁边城镇定居下来,新房子温暖而明亮。这对他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活,自来水和路都通了,看病也方便。李仲帮满心欢喜。
李仲帮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在机关上班,大儿子和他一样,在铁边城镇园区里找到了工作,一天挣一百多块钱。
李仲帮还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政策,将家里的60亩土地种上了林木,一亩地国家补助90元,仅此一项,国家每年就补助5400元。
吴起县的移民政策始于2010年,以铁边城镇为例,辖区950户,其中470户进县城,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剩下的与李仲帮一样,选择留到铁边城镇,靠产业园区提供的工作岗位来获得经济收益。
吴起县扶贫办主任王文昌说,扶贫永远在路上。尤其是自然条件比较差。不注意就返贫了。
吴起县在扶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多种模式,其中承包家庭林场是生态扶贫的一种,承包大户的规模能够达到五千至一万亩,而每一个大户又能够解决50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吴起县生态靠退耕还林,而种植的山果、山杏、山桃等经济作物,又成为新的增收方式。
这是吴起县精准扶贫的举措之一,吴起对全县3369户8879人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3950元。
勒紧腰带过日子
吴起县农业仅占GDP的3.5%,而石油业则占到了GDP的80%以上。吴起县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1.5亿吨。
虽然凭借石油产业位列陕西十强县,但是吴起县是典型的富县穷民,经济整体而言属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吴起财政遭遇断崖式下滑。2014年吴起县财政收入35.8亿元,2015年降到了28.8亿元,而今年预计最多15亿元。
“过去财政井喷式增长,现在产值下降导致财政下降”。吴起县经济发展局局长贾治乾说,现代服务业和非公经济总量小,难以发挥替代支撑作用。
吴起县委宣传部长柳志清在向记者介绍创新扶贫模式
吴起县雪上加霜的是稳投资更加困难。长期以来,吴起投资增长主要靠石油企业,目前石油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吴起采油厂计划生产原油233.4万吨,较上年减产22.5万吨,下降8.8%;计划投资9.9亿元,较上年减少18.9亿元,下降65.6%,减产能、缩投资、控成本、提效益、保生存已成为必然定势,这决定吴起在产能和投资方面很难有新的增长。
贫瘠的黄土高原
“去库存”政策的推进,导致房地产开发放缓。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吴起的建设、物流方面投资成本较高,一些重大项目谋划、争取跟进等力度不够,“保持投资增长的压力很大”。
吴起县甚至担心延长集团一旦无法兑现石油开发费,吴起将由经济强县、财政大县变为经济弱县、财政小县,可能跌入10年来的最低谷,沦为“吃饭财政”。
吴起县要求全县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当前财政面临的困境,坚持勤俭办事,量力而行,勒紧裤带,共度难关。
2010年,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彼时全国瞩目。免费教育政策在吴起县财政富裕时是锦上添花,但是在日子难过时这又成为一笔不菲开支。
吴起县通过人大代表的建言梳理出了一些吴起发展中存在着的共性问题,大致上是城市建设没亮点、农村没有主导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后续财源没有保障等。
以往日子好过时,吴起县更多的是把钱大部分花在了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这些成效可以用一些数据体现出来,在过去五年中吴起县城人口由不足3万人增加到6.8万人,建成区面积由3.1平方公里拓展到6.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9.9%提高到60.9%。
而具体的花销项比如投资近3亿元,实施县城供水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让全县老百姓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水。交通问题事关居民出行,也关系区域竞争格局的形成。在2015年,吴起县新修乡村道路255.8公里,在建三条高速,吴起到定边、青岛到银川、吴起到庆阳。
新任县委书记在一次公开讲话时表示,必须清醒认识转型发展是当务之急,依靠石油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过去,如果还一味依靠石油,不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和重塑产业体系,今后的日子将更加难熬。
县域工业转型是吴起重点工作,“稳油增气发展新能源”,在支持油田稳产增产的同时,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促进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吴起希望建成延安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红色县域绿产业
就在那边无数囿于石油产业又因行业不景气而暗叹时,吴起县五谷城乡桶寨村村支部书记张彦财搞起了小杂粮生产,并且搞得风生水起。用特制传统石磨加工粗粮,并申请注册了商标。天然的农作物原料和传统环保的加工方式,使得“肥土地”牌小杂粮短时间内畅销全县,并走俏延安、西安、榆林等周边市场。
张彦财的小杂粮工厂,工人在进行装袋
小杂粮加工厂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吸纳村民入股或进厂做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并同本村和周边农户签订了荞麦、小米、黄米、豆类种植订单,还采取土地流转合同等形式,建立起了集中连片的无公害绿色小杂粮种植基地,规范种植标准,提高小杂粮的质量。
与此同时,还带动了生猪合作社、马铃薯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人均收入在5000多元。而在小杂粮工作的数十个工人,每人每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
而张彦财的合作社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一万亩,每年纯收入达50万多元。
新一届县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将发展思路凝结为三句话9个字: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县委书记董强解释说,经济强就是转型发展的问题,百姓富是精准脱贫和老百姓致富问题,环境美则是好的生活环境。
显然,张彦财的创业就是吴起县领导所希望到达的效果:更多的吴起人民富起来,从根本上改变吴起民营企业匮乏,石油业一支独大,第三产业比例低的局面。
1998年到1999年,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林业局长吴宗凯告诉记者,155万亩,只保留了30万亩耕地。
资料图:吴起县退耕还林场景
吴起也在琢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比如林业经济。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庙沟、长官庙、白豹等村镇搞起了苹果种植,验证了吴起县发展山地苹果的可行性。新任县委书记董强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强调“再穷不能穷农业”,要坚定发展20万亩苹果和揪子。
吴起县走出一条农村产业富民,坚持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的路子,巩固提升草畜业、棚栽业和种植业,大力发展山地苹果、楸子、沙棘等经济林果业,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五届县委书记都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吴宗凯在林业局干了一辈子,是吴起县生态变化的见证者。从原来光秃秃的山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山头。
林草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62.9%提高到了72.9%,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生态县”等称号。
吴宗凯在工作中养成了拍鸟的爱好,有人将吴宗凯称之为陕北鸟王。
如今的吴起山上,出现了狐狸鸟类野猪狍子等各类野生动物。甚至发现了6对鸳鸯。吴宗凯解释说,鸳鸯是鸟类中最挑剔的,通常只在水质最纯净的水域出现。
链接:
吴起县交出的最新答卷。
虽然财政下滑,但是其它各项指标还处于增长状态。
2015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0.5亿元,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224.4亿元,增长2%;地方财政收入28.8亿元,下降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30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11376元,增长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