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149套房和有1套房其实没有区别!

发布日期::2016-11-04浏览次数:169

摘要:南昌一名普通体制内工作人员,徐某,近日上了头条,原因是他和家人名下有“149套房”,而最初的数字是380套,这些房子购买价格为1.1亿,其中估计有1亿元以上的购房款是来自于银行贷款。因为最新的消息证实,他们目前仍然欠银行约9600万,而这些房子均在1995-2015年之间购置。 如果不是因为债务问题,恐怕这上百套的房子还得继续隐藏下去,因为不动产统一登记早已禁止以人查房。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讨论,还是因为其体制内的身份,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家庭名下有149套房! 为什么我们对个人的名下房产信息这般

南昌一名普通体制内工作人员,徐某,近日上了头条,原因是他和家人名下有“149套房”,而最初的数字是380套,这些房子购买价格为1.1亿,其中估计有1亿元以上的购房款是来自于银行贷款。因为最新的消息证实,他们目前仍然欠银行约9600万,而这些房子均在1995-2015年之间购置。




如果不是因为债务问题,恐怕这上百套的房子还得继续隐藏下去,因为不动产统一登记早已禁止以人查房。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讨论,还是因为其体制内的身份,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家庭名下有149套房!


为什么我们对个人的名下房产信息这般感兴趣?恐怕还是因为我们对这背后的灰色运作方式感兴趣。因为至少从表面上看,收入与财产存在巨大落差,人们不免动了“小人之心”。


在我们这里,只要有钱,只要有杠杆空间,恐怕我们会把所有的钱都投入房地产,恨不能买下所有的房子,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后来者。这些房子握在手中也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房价还在上涨,资产还在增值,况且现在还没有房地产税,持有成本几乎为零。在这个卖方市场中,谁掌握了房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按说房地产的交易税费并不少,149套房子,卖一套就得缴纳个税、营业税等,但这些税费完全不用卖家承当,而且在货币超发面前,这点税费已经被房价所抵消,房地产市场目前总体上仍然是保护投机者的。


我们很少听说西方有高收入者愿意囤地的,因为这根本不是“敛财之道”,如果真有富豪愿意大举买入房产,当地ZF恐怕求之不得,一套房子每年几个点的房产税,等于每年给他们送钱。


如果全社会都意识到囤房的不划算,谁还会对“房叔”“房姐”们愤慨?恐怕更多的是感激,感激他们囤房来为财政做贡献,进而反哺中低收入者。


近来,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土地供应,也限制了地价和房价,给开发商和购房者戴上了史无前例的“紧箍咒”,有要求开发商自持物业的,有的要求开发商必须盖90平米以下的房子,还有的要求购房者五年内不得出售所购房产。在限购的情况下,这些房子有可能流入刚需手中,但不要忘了,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供给,市场流动性非常差!


一个良好的市场必定是交易活跃且价格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握有149套房子和只有1套房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前者不愿意卖,后者不能卖,一个主动囤房,一个被动囤房,市场永远表现出供不应求。


一个市场出现了令人诧异的怪象,往往是因为制度的缺陷。不动产统一登记即将完成,但丝毫不影响囤房的热情,这背后是制度的拘谨给人以信心。如何构建一个长期的顶层制度来让囤房者感觉不划算,让整个市场不再完全由卖方主导才是关键,而不是来点临时抱佛脚式的修修补补。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