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天津人,都经历过平房改造,搬家。从一个熟悉的地方,搬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关于之前的回忆,只有看照片的时候才能回忆起来。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每次听到南拳妈妈的《牡丹江》,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儿时曾经住过的地方。
很多天津人,都经历过平房改造,搬家。从一个熟悉的地方,搬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关于之前的回忆,只有看照片的时候才能回忆起来。
那些拆掉的老房子,如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传统的河北区,内环的情结处
我小时候住在十字街,河北区为数不多的内环以内的地界。现在天津人很少提内环线,可能有些朋友不清楚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有空可以坐公交600路走一圈,它的行车路线就是依照内环规划的。
以前并没有地段好与坏的概念,儿时的长辈依据海河,南市,老城里为中心。河北区的一些地段与之一桥之隔,只觉得住在那确实很方便:意式风情街溜达一会儿就到了;到天津站坐公交车也就两站;站在货场大街(现胜利路)中间,能看见百货大楼新厦正对着自己。去趟水上公园,感觉像长征一般遥远。搬家后离开了河北区,“家”没了也就很少回去。
(这么多年,留下的只有当年集体观影的民主影剧院,门上的舞厅让记忆变了味道)
没想到故地重游,缘于旺海公府。它称不上是很新的楼盘,距离首次开盘已经过去了两年。探访项目,记忆中的百字胡同,小小的院子,门口的那棵老槐树,卖果仁和乌豆的老爷爷,还有那一排排自行车……
时 光荏苒,彼时的时空,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凭着记忆我估算着哪栋楼的位置是自己家那个院子,哪一个是奶奶家,哪一个是小伙伴的家。这种特殊的关系让我对这个项目有着莫名的好感。
曾经跟父母说过,以后有机会还要买房搬回来。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豪情壮志实现起来很困难,很难,难,nan,an……
幼稚地想过要是那些年不拆迁该有多好?望海楼的大型游戏厅,粮店后街的人来人往,还有狮子林桥边的二龙戏珠和哪吒闹海。
“醒醒吧!”
现实告诉我别犯傻了,试想一下三口人挤在一间十平米的房子里,别妄想有什么客厅,餐厅,厨房,淋浴间。现代人的居住理念已经无法接受当时的条件,每次和家人提及以前的生活,都会感叹当年的生活是怎么过来的,群居生活一间屋,三代人,一张床,5口人,一张桌,一院人……这点我想有不少人会深有感触。
对于河北区而言,也是需要变化的,这里的老房子实在是太多了。
河北区对于天津发展的海河景观而言,南向景观带最好的地段,坐北朝南。这里有不少好地段,苦于新房太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老破小。
特别是海河沿线,更需要有一个有模有样的板块站出来与对岸的仁恒海河广场摇相呼应。从这几年来看,仁恒河滨花园,旺海公府等项目组成的沿河住宅区已成规模,吸引购房者的,不仅仅是错过再无的海河景观资源,还有人性化的产品设计。两者相结合,产生了1+1>2的化学效应。
不同的河东区,那段读书路
其实这座城市一直都在改变。
不久前看到了一张天津站的老照片,突然回忆起搬家那一年要从河北骑到六纬路去上学。每天都会经过车水马龙的天津站前广场。当年的六纬路时不时还有火车经过,路上要是赶上一趟,这势必是要迟到的。
六纬路的改变相比之下节奏要慢一些,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记住它曾经的模样。
红磡神州花园算得上是六纬路沿线最早的新式社区,沿海河一侧建有类似于叠拼的产品,一层有小院,顶层有露台。这样的规划设计在天津很难找到第二个。物以稀为贵,搜索神州花园的二手房源会发现,这儿的价格不会比沿河的在售新房低多少。
随之而来的,是河东海河沿线的新房集中面世。中粮大道,中信城市广场与天津雅颂居打造的“三巨头”之势,打破了河东楼盘之前一贯的“刚需风”。
高档的外立面,宜居的大户型,社区沿线的商业和品牌酒店成了这里的主基调。嘉里汇的开业为这一代居民提供了新的购物休闲的去处。如今购房者的要求不仅要住得好,更要过得更方便。
影院,应该算是80后上学期间为数不多的娱乐场所之一,随着时间流逝,它也终将成为历史
要知道十几年前,这边的购物中心只有东海商厦一个,可买的商品很有限。购物还是要去和平路,小白楼这样的传统商业区。此外,几个楼盘的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也成了海河东路上的一道风景。特别是夜景,在灯光的映衬下,有种置身于国外的错觉。
供销社三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对于父辈来说又是那么亲切。
沿六纬路往东走至大直沽,大老远就能看见万达公馆的那几栋高层,失去了“同伴”的映衬,它看起来有些孤单。随着热电厂地块的出让,意味着日后这几个新盘将连成一线,六纬路沿线住宅的品质将不断升级,“高(fangjia)上(dangci)大(huxing)”或将成为日后的代名词。嘉里,中信,中粮,金茂,万达,包括未来的中建,虽然距离海河沿线还有距离,但是这些项目将在海河东岸形成“南斗六星”之势。
破旧&繁华,仅是一路之隔
从津洽会上获取的信息,六纬路还将有一块土地将重获新颜。该宗地块南至六纬路,北至大直沽九号路,西至大直沽中路,东至大直沽七号楼,与万达公馆一路之隔,规划为商业金融用地和中小学用地。
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悲伤。当年转学后的小学就在这宗地的范围之内。
童年的回忆,也就这样一点点拆掉,被遗忘。依稀记得那些年读书时候的铝饭盒,记得和同学一起拔根儿时候的场景,记得那些年骑行在大直沽的秋日阳光下的幸福感,因为那时候的,生活的距离感,是那么的近。
改变,是时间发展中不可违抗的结果;童年的回忆,永远会留存在心底。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改变,生活标准已经脱离了平房的那些场景,更加再一步步的告别着传统的老街道和老房子。
现代化的建筑很华丽,现代化的社区很人性,现代化生活方式让人怅然,但现代的建筑也很贵,只是由衷希望这个城市能够越建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