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今日2016年中国GDP6.7%的数据一公布,全国上下一片高歌叫好。好多媒介与经济学家豪言壮语的说什么中国经济L型接近底部,探底成功,或者说什么中国经济L型拐点来临,走出底部,或者说什么中国经济企稳,会回升。总之就是无限歌功颂德中国经济是如何好,可以高枕无忧了。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与下行的事实,以及中国经济八大危机已经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速创1990年以来26年新低。即使是6.7%的增速,这不是中国经济崩盘、断崖式下跌,这就是增速放缓,总体下行。
这一增长速度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从1991年到2015年,中国GDP增速从未低于过6.7%。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实际上,即使低于6.5%都是可以接受的。随着中国经济基数越来越庞大,增速自然有下降的趋势。
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遇到的挑战比较大,资金外流、股市熔断、人民币贬值压力、民间投资增速回落比较厉害,下半年经济稳定住,四季度增速达到6.8%很不容易。中国经济这份成绩单主要有四个亮点:一是速度,6.7%算是中高速增长,和主要经济体相比显得很快,远远超过美日欧这种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的增速要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速度。三个是需求结构优化,消费在总需求结构中越来越大,说明在逐渐摆脱之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四是经济总量,首次破70万亿。
老谢想说的是对于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的增速,对内不悲观,保持谨慎,平常心,对外不炫耀,保持冷静,淡定心。不要太纠结GDP速度,要看中国经济基本面。因为这个数字符合“新常态”经济发展规律,保持中高速增长,符合中国经济L型走势,符合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规划的6.5%-7%合理区间与增长目标。需要去关注的就业率(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没有跑赢经济增速)、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严重)、结构调整(增速有变化)、改革(缓慢)等方面的实质性发展,不是以GDP论英雄,这才是中国经济最需要的解决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进入新的阶段,未来中国经济增长“7”“8”“9”“10”时代过去了。2016年中国GDP增长6.7%,这一数字创26年来新低。从1991年到2015年,中国每年的GDP增速从未低于过6.7%。进入2000年以后,到2011年中国GDP连续12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到了2012年,中国GDP开始回落至8%以下,2012年和2013年、2014年分别是7.65%和7.67%及7.4%。到2015年中国GDP开始回落至7%以下,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6.9%和6.7%。
目前中国经济没有完全企稳,企稳的基础不牢固,2016年第四季度6.8%的增速,是砸钱投资与财政紧急花钱。2015年及2016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2.0%、1.7%、1.8%、1.5%、1.3%、1.9%、1.8%和1.7%。6.7%的增速,说明目前中国经济下行与增速放缓压力加大,继续L型探底。短期来看中国经济L型的底部没有接触到底部,处于往下探底过程,6.5%才是底部。中国经济增速是否就此能够再次回升,缺乏回升的基本面与支撑动力。2017年预计中国经济增长6.6%,主要是房地产与政府基建投资及制造业增速下行,没有完全复苏上升有直接的关系。
2017年中国经济L型走势不变、L型底部未正式见底、L型拐点未未到,未来继续探明底部。只要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器与动力没有企稳,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与下行趋势不会改变,总体保持平稳的合理区间水平。一方面是政策的支撑作用在微调,估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不会像2016年那样大。另一方面是动力的支撑力量在下降,房地产与政府基建及制造业的增速会回落。毫无疑问,2017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中国经济降低增长目标可能性大,2016年是6.5%-7%,2017年的目标可能是6.5%左右。
现在中国经济会出现新的问题,一是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攀升;二是利率中枢有所上移,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抬升。三是房地产短期回调。在2016年的经济增长中,房地产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2016年7到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5.3%上升到6.6%。但是自去年10月部分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后,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已明显降温。地产调控政策会逐步对销售产生影响。而地产投资与地产销售增速关联度较高,销售同比下行的背景下,预计地产投资增速会相对今年回调。
另外统计局2017年1月18日公布的70城房价数据也显示,从环比看,2016年12月,初步测算,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由上月的上涨0.1%转为持平;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0.4%,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而且,北京、上海和深圳则均有不同幅度下跌,跌幅分别为0.1%、0.2%和0.4%。2017年房地产业在限购、行业供求关系和库存因素等影响下,将逐步进入重新调整阶段,给经济运行带来下行压力,新的调控政策无疑将使房地产开发投资及相关产业增速进一步减缓。
最危险的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器与动力转换,靠的不是双创、创新、科学技术、改革开放,靠的是房地产、政府基建、制造业,背后是货币超发、地方债务、人民币贬值。最值得关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落实与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政治经济改革一揽子政策的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未达到市场预期,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而创新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创新驱动、“双创”并未给中国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吗?未来可以一如既往的称霸世界第一增速吗?
2017年不必把将关注重点放在经济增速上,而应该更多地聚焦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上,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更加重要。2017年将是供给侧改革起到明显成效的一年,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实质性改革。2017年是进入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中国制定了比较明确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且在调结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在城镇化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2017年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时,目前还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未解决,金融风险也在加剧。
2017年不论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面临不确定因素,比如美国新总统带来的政策变化,这其中有些可以判断,有些还不能判断。总体来讲,去全球化的压力会对中国产生影响。而在国内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包括审计制度等很多硬骨头要开始啃了。此外,金融风险和管控方面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调整转型,尤其是去产能、去库存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外部环境上,美国新总统上台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这需要我们关注观察,未雨绸缪。
最可笑的是鼓吹中国经济增速世界第一的声音不断膨胀,这就是典型的GDP唯上论,究竟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不错,6.7%的经济增速,干的漂亮,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重回全球第一,更加鼓舞人心的可能就是打败了嚣张的印度,这是大国经济的面子,找回了在世界舞台上丢失的位置。其一是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印度为6.6%。2015年两国分别为6.9%和7.6%,成为最快增长的经济体,这意味着中国增速重回全球第一,背后更多的大国经济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更是大国世界舞台的政治较量。
其二是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2016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1.2个点,美国和欧洲只贡献了0.3和0.2,这意味着中国的贡献率远超所有发达国家之和。不过,高举“全球第一增速”与“世界贡献率最大国家”的旗帜,究竟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什么?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什么?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这才是关键问题。最可悲的是不知道中国经济增长6.7%的代价有多高、有多大,这就就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增长方式及动力没有任何改变。另一方面是改革推进缓慢,实体经济不断的受到挤压。
过去五年来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印度等国虽然增速较快,但由于经济规模不大,还不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巴西、俄罗斯等国尚未走出衰退的阴影。公认的判断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德媒所称:“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一旦中国不再增长,世界就会陷入严峻的萧条期。”数据说话:“十二五”期间,按照2010年美元不变价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30.5%,跃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居首位,达到33.2%。如按照2015年价格计算,这一贡献率还会更高一点。
这样的话不知道有多少可信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的“全球第一”速度,是在经济质量优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实现的。这说明,中 央 政 府着力实施的创新宏观调控、以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以创新驱动和“双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效,被中 央 政 府寄予厚望的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快马加鞭。并且,这种创新驱动的接续转换具有很强的累加和放大效应。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讲,就是前景肯定越来越好。IMF之所以大幅上调对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的预期,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经济内部涌动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