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开年,国内著名开发商碧桂园在马来西亚的大型房地产项目“森林城市”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让很多意向投资者望而却步,开始重新评估这项投资的安全性与未来风险。
1月22日晨,中原地产首席研究员张大伟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这事的确不靠谱,买森林城市的风险忒大。
给这样项目蒙上浓厚阴影的,不是普通人,而是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
自去年11月底以来,马哈迪多次公开指责柔佛政府将依斯干达特区土地卖给中国人,最终将导致马国失去这块土地。
最近的一次指责是新年1月初。
1月6日,马哈迪在他的“C.H.E.Det”博客上发表题为“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国直接投资)的文章C.H.E.Det是马哈迪年轻时便开始使用的笔名),在马来西亚引发热议。
马称:在马国独立初期,FDI确实帮国家取得工业化发展。但如今,首相纳吉却给予“FDI”新的诠释,“连外国人拿钱来马来西亚买地、发展城镇、住在这里都算是FDI”。
在中国多个城市大力宣传的碧桂园森林城市(Forest City)成为马指责的目标。
马称:“一个例子就是由中国公司发展的碧桂园。成千上万的单位建好,卖给中国大陆人。彭博社报道称,70万中国大陆人会住进去。碧桂园周边,也就是柔佛州一带,有60个类似的项目,可以住上一百万人。”
马哈迪更是挑战柔佛政府,在《星报》网站刊文,要求公开森林城市所有文件以昭公信。
“请透明处理所有交易,并公开所有关于投资、劳工人数、他们的家乡、买家、出资银行,以及所有外流资金的文件。”
前首相发表博客没几天,前副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紧随其后,站出来批评纳吉吸引中国投资的作法“对马来西亚人是个威胁”。
慕尤丁接受马国《星洲日报》采访时说,纳吉引进中国投资,会“打破马国人的饭碗”,成为马来人和华人不幸之源。
此事最新的进展是,1月20日,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回应。
纳吉说,柔佛依斯干达特区“森林城市”计划的房屋,是以租赁地契(leasehold)方式卖给外国人,完全不是前首相马哈迪所说的“割让土地”或“丧权辱国”。他强调,政府没有颁发公民权给到马国置产的中国人。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纳吉指出:“柔佛政府批准森林城市计划,并在填土后以租赁地契卖(房地产)给外国人,这表示(地契租赁年限)只有99年。他们(外国人)购买的房地产是在我们的土地上,(马国)哪有牺牲主权的问题?”
租赁?只有99年?笔者此前看到的却是该项目“永久产权”的宣传和广告。
1月22日,百度搜索,该项目的广告语,有“永久产权”的描述:
房天下2016年12月20日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也称“永久产权”。
1月22日,网易房产的描述,同样称“永久产权”。
笔者不解内情,无意在“永久产权”上纠缠。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马来西亚首相最新的“表述”和碧桂园的宣传,的确有本质的差异!购房者不应忽视。
笔者也无意评价马来西亚国内政局和政治家之间的歧见,但是一个房地产项目成为实力政治家“争斗”的矛头,无论如何,对这个身处异国他乡的房地产项目本身而言,绝非一件好事,尤其对于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语言的国家而言。
笔者认为,对于普通投资者,投资地区具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是成功投资的前提;其次是市场的考量。
在市场方面,虽然森林城市等几个国内开发商在马来西亚新山市投资的项目在中国炒得很热,但在一水之隔的新加坡人眼里,热潮已经降温。
《联合早报》2016年9月的一篇报道称,新加坡人去年购买马国私宅锐减七成。备受本地买家关注的柔佛房地产市场,包括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的房地产交易继续趋缓,去年交易额同比下跌三成左右。
报道称,过去几年,依斯干达特区的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不少新加坡人前去买房。随着特区推出的公寓项目越来越多,一些买家担心当地楼市出现供应过剩。
国际地产顾问公司总裁邱瑞荣说:“新山住宅供应量比新加坡私宅总数还多,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当地经济发展步伐要如何赶得上这庞大供应量呢?”
他指出,依斯干达房价或许已跌至吸引人的地步,但是他更重视该区较长期的发展,包括能否吸引外国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智信研究与咨询(R ST Research)总监王伽胜同意这一点。他说:“新山房价下跌,或许能吸引一些投机型买家,刺激市场买气。但是这个情况终究无法持久,买房还是得回到基本面,看当地化经济稳健增长和各行业提升等,进而如何影响潜在住房需求。”
他透露,本地买家透过新加坡经纪公司在马国购买的房地产数量,在2013年多达2609个单位,如今已下滑至241个。这显示本地买家对马国房地产投资兴趣大减。
报道中屡次提及新山市房价下跌。
但是,对于碧桂园森林城市而言,因为开发商在中国大陆市场发动的超级营销,巨大销量引发项目房价上涨。从2015年底开放,这个项目在2016年卖了180亿元人民币。
房天下的价格信息显示,碧桂园森林城市目前在售住宅房源,建面均价已经达到23000元/平方米。而在半年前,这一数字还是一万多。
最后,说点题外话吧,与森林城市无关。
会计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沉没成本”(Sunk cost)。
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他说:“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