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关学区房每平米高达25万的消息在京城房产圈热传。且不论该消息的真伪如何,学区房贵得离谱在房地产行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社科院专家表示,应该对公平性问题最突出的学区房征水,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应首先对新购买的学区房征水。
理由有三:
1、学区房本质上是全民为学区内的居民买单,因为教育资源是全民供养的,而享受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却是划片内的业主,成为极少部分人的福利。
2、学区房是最容易被炒作的一类房子,这类房子单价太高,容易引起市场骚动,不利于稳定楼市预期。
3、所得收入也可反哺教育投入,改善当前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的现状。
在楼市高企的局面下,学区房动辄单价几十万,的确太过辣眼睛。去年还有个过道产权,根本谈不上房子的“房子”叫价150万。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这些跟住人几乎没有关系的房子,总会让你心有不安:如此“高贵”都能成交,我的房子凭啥不能卖得贵点儿。
是个学校就能火,京西南房山片区,丰台某非著名学校入驻,2013年不过18000元/平米左右,现如今业主们报价都能高达5万!还能说啥!
西城区更是离谱,全市级示范高中68所,该区占了15个,乃全国之最。
不过,在楼市大环境下,学区房固然有各种问题,但它并不适合作为一个特殊的品类,拿出来精准控制。说个简单的问题,对于划片内的房子,你能确定买了房子就是为了孩子上学吗?
虽然大多数人可能是基于孩子上学的原因买房,但这个数字绝对不是100%。对学区房征水的基本逻辑就是买房就是为了瓜分优质教育资源。显然这个逻辑并不完全成立,而由此推导出的措施也经不起推敲。
学区房的问题,一方面是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房子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将他们二者关联起来的制度问题。房子本该不应该和教育相关联。学区房可以贵,但这应该是市场的选择,而不应该直接上升为制度光环下的特殊商品。
而要将两者剥离开来,关键不是在房子,而是在教育,正所谓“学区房没有了学区房,就能回归房的属性”。长期以来,我们发现在教育问题上,学校相对于学生有非常大的主动权,如果将更多主动权给学生及其家长,双向选择、双向竞争。
学生如果觉得学校不好,选择转学,作为反馈,学校能够获得的资源就更少,这样一来,学校为了获得资源投入,有提高教育质量的冲动。家长也不用竞争几十万一平的学区房,虽然不能短期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但经过长期的运行,势必能得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