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一线原居民和新市民矛盾的根源?

发布日期::2017-03-13浏览次数:466

摘要:本地人买房,外地人租房,已经成为一线城市破解房地产困局的重要思路。 2月10日,北京已经放开了“单套户型面积最小面积22平米”的限制。22米的最小面积是在2010年的公租房建设指导意见中予以确定的,当时规定公租房建筑面积不得大于60平米,最小建筑面积不得小于22平米。 将最小面积缩小到15平米,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 第一,土D有限,单位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租赁房源。 第二,房租其实不算便宜,面积小点,租房的压力能减轻不小,与公租房相比,市场主体开发是租赁公寓其实最能懂租客的需求。万科目前在北京

本地人买房,外地人租房,已经成为一线城市破解房地产困局的重要思路。


2月10日,北京已经放开了“单套户型面积最小面积22平米”的限制。22米的最小面积是在2010年的公租房建设指导意见中予以确定的,当时规定公租房建筑面积不得大于60平米,最小建筑面积不得小于22平米。




将最小面积缩小到15平米,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


第一,土D有限,单位面积能够提供更多租赁房源。


第二,房租其实不算便宜,面积小点,租房的压力能减轻不小,与公租房相比,市场主体开发是租赁公寓其实最能懂租客的需求。万科目前在北京已经运营了5个租赁公寓,最小的面积只有9平米。


第三,租赁房源普遍看重交通因素,这一点倒是很符合租客的需求。尽量靠近轨道交通和大型公交站,才能让人们愿意租房,不至于空置。




房子已经让原居民与新居民对立起来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现,因为房子的问题,一线城市的原居民和新居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新居民们压力很大,他们抱怨原居民什么都不用干,每月就能坐收一笔数量颇丰的房租。


而本地原居民则抱怨源源流入的外地新居民让房子越来越稀缺,他们换套大房子的成本被推高了好几倍。与房子相关的其他附加资源也愈加紧张。


一方面是人口的压力,一方面是土D的压力,面对原居民的换房需求和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当局已能很难在购房层面有更大作为。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发展租房市场来破局,其实大多数的常住人口,目前已经很难买得起房子,但他们徘徊在租房和购房之间,是一种不确定因素。


一方面,他们被解读为购房市场的潜在刚需,成为楼市上涨的一种支撑力量;另一方面租房的糟糕体验,迫切需要相对规范且能提供品质更高房源的租房市场。




如何解决当前的楼市困局?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对于当下一线楼市而言,ZF的思路很明确。


本地原居民仍然重点保证购房需求,比如最近大量推出的自住房,未来还会增加。收入实在很低的,就去住公租房。


外地来的新居民,有钱人就去买贵的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的房源未来会很少,当然普通人也可以去买本地居民改善住房后腾出来的“老破小”,当然更多的负担不起房J的普通人就只能租房了,公租房可以申请,自住房基本上没戏,开发商运营的租赁公寓可以去租,二手房中介们运营的合租房源也可以。


如果说三四线对待购房者还有些许“怜悯”,一二线,特别是一线城市则完全遵从“丛林法则”,哪些人能买得起房子,哪些人注定一辈子租房,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