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套学区房意味着什么?每平米超10万的售价?一房难求的火爆?其实,它还能抵一个小镇——美国俄勒冈州一座被森林公园环绕的小镇目前正在寻找买家,385万美元(约合2600万人民币)就能买下,这也就是北京二环内一座学区房的价格。虽然小镇近乎空城,连销售人员都戏称不过是“毛坯房”,然而,毕竟是小镇啊,可以建立自己的“王国”了。
不过,面对这样的选择,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北京的学区房,为什么?这就是畸形教育资源带来的畸形价格。
学区房是随着教育业发展、重点中小学的出现而渐渐进入购房者的视野,这些重点学校无论是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学生来源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这样的优势不仅催生了择校热,也拉升了学区房的价格。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出发点无疑是良好的,但对家长们来说,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使孩子能上好学校,一些家长不惜代价也要买上学区房……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学区房,但他们却不去深入思考一下,学区房能有如此高企的房价,是由于什么?正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错配所造成的一种不良现象。正因为如此,这种完全靠外力与政策催起来的房价,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一般来说,教育部门会根据每年的生源状况,对学区范围进行调整。大多数情况下,楼盘尚未开盘时还未调整学区,但是在销售时,开发商往往会根据上一年的学区范围,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楼盘是在这个学区,并在宣传过程中作出各种各样的承诺或者诱导。交付之后,一旦楼盘被调整至其他学区,纠纷也就不可避免。之前就有这样的例子,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调整了今年该区的部分小学招生地段,令不少业主大跌眼镜,有业主惊呼,花近700万买下的学区房,最后竟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人就是吃了政策改变的亏。
而且,你以为买到了学区房,就会有学上吗?近期一个北大博士、中科院研究员写的文章火了,其中他提到“学区”的苦衷。
北京的小学入学是就近入学原则,翻译成可操作的语言就是学区制。具体说来,片区内的孩子要排顺序,按顺序招录,招满为止,这个排序标准并不看小孩本人的资质,而是完完全全看家长,同一个片区内人分三六九等: 房子在此全家落户在此且父母双方社保工作在本区的排第一,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父母单方社保工作在此的排第二,房子在此落户在此社保不在的第三,房子在此户口在本区的第四,房子在此北京户口的排第五;接下来才是租房并且所在单位归本片区的。 买到了学区房,也未必就能排到你。
此外,“学区房”里门道多、陷阱多。一个楼盘是否有好的学区,会对楼盘定价以及销售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些地段比较偏远的楼盘,基于销售的考量,为了增强产品竞争力,往往会引进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或一些名校集团。由于是分校,教育质量或多或少会被稀释,购房者理应对这一点有足够理性的认识,切不可期望值过高。也有少数所谓名校,其实只是“挂羊头卖狗”,本部只是赋予了冠名权,并不会派出骨干教师团队。到头来挨坑的还是投资者和购房者。
本文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远见财讯特邀地产评论员,中国外国专家局澳籍专家资质, 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victorliulei。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