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区房没用,只是因为你还买不起

发布日期::2017-03-18浏览次数:194

摘要: 最近有一个特别火的段子,“如果上了清华北大也买不起学区房,那么学区房还有什么用?”朋友圈里不只一个人把这句话贴上了“今日最佳”的标签。 一笑之后仔细想想这句话,实在值得推敲一番。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里的逻辑: 1、学霸夫妻双双考上了清华北大(可能来自全国任何一个省); 2、清北夫妻毕业了在北京工作定居,结婚生娃,娃要上学,想买学区房; 3、学区房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清北夫妻作为国之骄子,竟然买不起北京学区房; 4、清北夫妻家的娃上不了北京名校,输在起跑线上; 5、但是学霸基因永流传,清



最近有一个特别火的段子,“如果上了清华北大也买不起学区房,那么学区房还有什么用?”朋友圈里不只一个人把这句话贴上了“今日最佳”的标签。


一笑之后仔细想想这句话,实在值得推敲一番。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里的逻辑:


1、学霸夫妻双双考上了清华北大(可能来自全国任何一个省);


2、清北夫妻毕业了在北京工作定居,结婚生娃,娃要上学,想买学区房;


3、学区房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清北夫妻作为国之骄子,竟然买不起北京学区房;


4、清北夫妻家的娃上不了北京名校,输在起跑线上;


5、但是学霸基因永流传,清北夫妻家的娃没有学区房也可能考上清华北大;


6、那么学区房还有什么用?


这条逻辑线上每个点都很有意思。


1、学霸夫妻双双考上清华北大,靠的是学区房吗?


——未必,更大的可能不是;


2、清北夫妻在北京工作定居,想买学区房,这有问题吗?


——这倒没啥毛病,完全不想为孩子买学区房的父母可能是假父母;


3、清北夫妻一定要买得起学区房吗?


——如果这一条成立的话,清北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能比现在严重十倍;


4、没有名校学区房,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这一点见仁见智,我觉得不一定,家庭因素影响可能更大;


5、清北家庭的孩子一定要考上清北吗?


——这个逻辑有点流氓,不评价;


6、那么学区房还有什么用?


——买学区房的目的不一定就是考清华北大啊!但是从下面的数据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其实学区房对于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作用还挺大的,甚至是唯一的拔尖路径。


先来看一张表:


2016年北京高考北大清华录取人数




2016年北京市参考高考的考生数量为61222人,清华、北大在北京市的录取的考生分别为296人和257人,录取比例分别为0.48%和0.42%,累计占比0.9%。相对于这个比例,高中名校出身考上清北的比例确实大了很多。


但是,这是高中啊!进入重点高中的征途还有好几关呢。


要知道,帝都可不像我们十八线小城市,小学直升初中,中考报志愿也没太多选择,一个市可能有那么一个市重点,省重点都不一定有。北京许多区域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必然的直通关系,就算家长倾尽全力买上了学区房,也就只能上个小学而已。


北京各区小升初的政策各区不一,大部分都执行按学籍派位的制度,对口直升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有一个趋势不能忽略,为了缓解择校热,教育部下发文件提出在部分地区实施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强强联合”不叫均衡,所以最优质的小学和最优质的中学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学区,因此指望“一房无忧”是不可能的。


为了达到优质资源更加均衡的目的,教育部门可能还会推行更多的措施。比如强行干预和引导弱校的提升,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势必有一些曾经的优质校被影响。


不过从目前北京市教育资源最优的主城四区来看,在初中阶段之前,学区房仍然是获得优质机会的最佳途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2016.7 GEO《北京学区房洞察报告》


那么初中之后呢?我们先来看一下2015年北京市12个行政区中考重点高中录取情况统计与分析。


2015年北京市12个行政区中考重点高中录取情况




从本区重点高中录取人数来看,“东西朝海”四区是最多的,朝阳区、海淀区由于考人基数较大,本区重点高中录取率偏低。


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起,北京市示范高中跨区招生将逐年压缩,东城、西城、海淀三区示范高中实行中考“锁区”,也就是不再跨区招生了。另据媒体消息,2019年,十三五开局北京可能试点初直高,也就是普及高中教育。


这些数据和分析也都说明,未来要想进入北京主城四区的重点高中,也必须提前占据本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啊!


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不得不在幼儿园之前的阶段就开始规划孩子的上学路径。优质学区带来的不仅是好的教育,还有一批占据更多社会资源的同学,更优秀的老师和更先进的教学方式,这些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格局。


不过,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整体指导思想之下,未来升学过程的“锁区”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在幼升小的时候如果家长认可哪个区县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在幼升小的时候就最好进入这个区县,基本上来说在哪个区县上小学,12年就很难离开这个区县了。


几乎每年都有一阵讨论“逃离北上广”的热潮,其中最核心的议题都离不开房价。如果这股热潮再加上“清华”“北大”的标签,自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他们说,中国的阶层固化了,再也没有上升通道了。但明明有那么多的人,一无所有来到一线城市,最终努力成为了买得起学区房的那部分人。


要知道,热衷于讨论“逃离北上广”的人群中,极少有人真正会付诸实践。中国人都看得清楚,北上广集合了所有最优质的资源,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等,而这些资源又都捆绑在一张房产证上。


前两天有个群里在聊说,“要不要卖掉上海房子,去娶武汉的漂亮媳妇儿”。众多地产精英人士简直是义愤填膺,“上海的房子怎么能随便卖?!而且是因为这种可笑的理由!”然后支出各种看起来很厉害的投资招数。总之,在北上广有套房,就像拥有了全世界一样。


跟文章开头那个段子一起火起来的还有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文章,《一位家长的亲历:看完110套学区房是种怎样的体验》。文中的妈妈从2014年开始研究北京学区房,两年间看了110多套,这中间有暗无天日的1平米老平房,有上千万元的古老四合院,也有早些年允许办理户籍的门洞和过道……各种奇葩不一而足,还奇贵无比。


不管是多么奇葩的“房子”,只要允许入户,拥有重点学校学位,都能吸引无数家长为之一搏。毕竟,就算从投资的角度看,等孩子入学之后再把学区房转手卖掉,想买的家长还多得是。


对于能轻轻松松拼得起学区房的家长来说,随便拼一拼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明明家庭条件不允许,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了。


更令很多家长绝望的是,就在昨天,北京宣布开始执行“认房又认贷”的政策,只要有房、有过贷款记录再新购就算二套房,执行60%的首付比例,并且暂停发放贷款期限25年(不含25年)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承担不了资金压力的北京父母们,难道要为了给孩子买学区房走向离婚吗?


前面那篇文章里,看了110多套学区房的妈妈最终也没有买上学区房,而是让孩子上了一个国际学校。然后她发现,“原来听说国际学校经常有早恋、抽烟、打架的情况,甚至还有孩子吸毒,攀比风严重”,但这些并没有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而且还没有公立学校被诟病的给老师送礼、校园凌霸等现象。


最后她说,“我想通了很多道理,时代的变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很多,我们的工作中,很少是当年老师教给我们的内容,而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也未必是孩子将来要用到的知识,我们只能教给他们生存之道,而这些道理,亘古不变”。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