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不如昔或别人的更好?
假若可以穿越时空,美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们会选择生活在哪个城市和年代?
伍迪·艾伦(Woody Allen)《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告诉我们:是1920年代的巴黎。
因为那是一战后巴黎又一个黄金年代。巴黎更自由。比如当时的美国有禁酒令,但法国酒馆却可以畅饮无忌。所以,不奇怪,巴黎成为当时美国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第二故乡。
彼时的巴黎,美国知名的文化侨居者达数百人,以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亨利•米勒和乔治•格什温为首。这些美国才子,不是在咖啡馆和酒馆,就是在去咖啡馆和酒馆的路上。他们与欧洲同行乔依斯、毕加索和达利一齐喝酒、争吵、猎艳,PK之余搞搞创作。
《午夜巴黎》主人公吉尔是一位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年轻作家,对巴黎以及那个年代顶礼膜拜。于是“踏着前辈的足迹”,同未婚妻一家出差来到巴黎。因已厌倦为好莱坞写应景剧本,他向未婚妻提出,要搬到巴黎来住,并坚信,他在这里能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未婚妻则认为他是一时心血来潮,根本未予以“重视”,吉尔悻悻寡欢。于是,擅长营造虚幻与现实交错的伍迪·艾伦,为吉尔安排了一次绝妙的穿越时空之旅。
每至午夜降临,吉尔就可以“穿越”回近一个世纪前的巴黎,在前辈们留连忘返之处,如“花神咖啡馆”、西尔维娅•比奇的书店或“流浪者之家”餐馆,与重生的偶像们一起聊天,还可以拿自己的作品请海明威斧正,最后竟与毕加索的情人莫迪尼亚里坠入爱河。
时空之旅并未停止,热恋中的两人继续从1920年代回溯到1860年。他们遇到了高更、莫奈和劳克累特。美丽而多愁善感的莫迪尼亚里大喜过望,她认为这个年代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黄金时代。她劝吉尔一起留下。
吉尔非常吃惊,自己梦想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的莫迪尼亚里眼里不值一提,无可留恋。按这个逻辑一代一代地推演,梵高和莫奈可能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才是黄金年代.......,无休无止,直至把荷马翻出来,而荷马又去哪里找他的黄金年代呢?
吉尔如梦方醒:“今不如昔”只是一种感觉,并非事实。己之珍爱,人之敝帚。理想与现实,因人因时而异。他拒绝了莫迪尼亚里的建议,跨越时空的爱情亦嘎然而止。
虚妄与实境交织,理想和现实纠结,伍迪·艾伦用了两条线来表现这一困局。主线是时间的跨越,辅线则是人物和城市的反差。影片中没有一个纽约的镜头,但富裕而现实的未婚妻一家,某种程度上是纽约的化身,而吉尔偶遇的当地“卖花姑娘”,钟爱艺术、自由浪漫,则寓指着巴黎。
虽然吉尔无法停留在他的“黄金时代”,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无所作为。与诸大师的“神交”,仍使他脱胎换骨。最终还是“别人的老婆更好”,与志不同道不合的未婚妻分手,转而拥抱美丽而平凡的巴黎“卖花姑娘”,身与心都留在了塞纳河边。(当然,这又流入了“白左”套路,吐个糟先)
伍迪·艾伦被法国人视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而《午夜巴黎》则是这位个性大导演“写给巴黎的一封情书”。影片开头三分钟展现的令人目眩心驰的美景,是伍迪·艾伦对巴黎的礼赞。
在影片拍摄之前,作为伍迪·艾伦的超级粉丝,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曾邀其出席家宴,而名满法国、谤满欧洲的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则在影片中客串出演了一位博物馆讲解员。
所以,并不奇怪,在201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午夜巴黎》成为了开幕影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