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Kan)着你
最美丽的情话是,我想看(四声)着你一起变老;
最恐怖的情话是,我想看(一声)着你一起变老。
开个玩笑,我想借此谈谈买房过程中经常碰见的中概率事件:跳价,爽约甚至卷款跑路。
一套帝都的房子动辄600万元,要是碰到这样的玩笑,你还能笑出来说明你胸大。但是,我们无法逃避这样昂贵的大宗玩笑时不时在身边出现。
过去一年,房东们貌似被集体添加了高能型号燃油。在一波又一波上门考察的买家面前,爽约,已经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心理与数学问题:
“你只需要担心,坐地起价精确到多少万,站在对面的买家才不会扭头就走。”
而北京房票的限量供应,让二手房的交易链条越来越长。链家的数据显示,高达二三成的二手房交易是多单连环交易,上家卖一套,然后再去买一套,一个看似普通的二手房交易链条上,最高的时候,甚至可以同时绑定五个客户:那个时点上,你是买家,你也同时是卖家。
当一个交易过程的长度,长到让无论买家还是卖家都感到不安的时候,人们最终会发现,透明,才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然而,不幸的是,不透明才是中国房价最忠诚的孪生兄弟。
人们必须做点什么。人们都在期待那些承担了最大责任的人做点什么。
比如,在过去几个月,我一直在期待,北京二手房市场上的主要大玩家链家网,可以为市场回归理性做点什么。
前几天它终于出手了。它做了一件看起来很朴素的事情。
一个刚刚买房的朋友对我说,链家APP发布了一个新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套房子的交易流程,通过可视化的形式,把每一个节点的状态,都完全公示给交易双方。
也就是说,现在,你可以像京东快递或者顺丰速递一样,在你的链家APP里看到你买卖的房屋每一步的交易状态,自由地获取交易信息。就像下面这几张图一样。
如果你是重度电商控,你可能会觉得这一步微不足道,不就是一个常见的节点提示嘛。但是,帝都一套房产数百万元的交易换手,常规交易周期都在60天以上,它的过程被直播给你看,也是一件少有的新鲜事。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释放透明度。说实话,链家网在这一波楼市新政中,责任因吨位而大,每一步都被方方面面盯着,每个动作都可能被解读出副作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多做些有利于调控、缓解紧张预期、促进交易透明安全的创新动作,也是一种行业老大的能力担当。
心理学老师会告诉你,在一个黑暗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屋子里,你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恐惧。
房价也是这样。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敢于跳涨,一朝毁约,或者恐慌性上车,很大程度是因为房源信息、价格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了误判,预期管理出了问题。在市场成功纠错这种误判与预期之前,多数参与者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个代价(收益)被谁偷走了?很难说。你以为你是那一刻落袋为安的卖家,下一个时刻,你可能就是同一逻辑下被收割的买家。
所以,透明会产生安全感,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里有助于管理预期,从而对房价波动构成对冲。
但是,链家的举动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高度思辨性的问题:如果中介是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它真的会自杀性地推动信息透明么?透明度究竟应该是中介的敌人,还是好朋友?
这个问题我倒没有问过链家的掌门人左晖,但是我却看到了他的答案:只干不说。
在过去五年,左晖陆续列出了一系列他的答案清单:真房源,地图找房,估价工具,以及最新的交易流程可视化。
这些小插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信息放在阳光下面,让买卖双方的权力尽可能地对等。这些小功能无一例外是对中介信息优势的限制。
新政要起效,贵在预期管理,而稳住预期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它透明,确保人们是在一个并非饥不择食的市场氛围里进行决策。
你不会想到,这种自我限制的方式,反而会让链家APP变的更有用户黏性,更有竞争力。
因为,一旦你接受了透明,你就永远无法再忍受黑暗。
一勺言旗下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