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老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热议话题,觉得挺有意思的,应该会有不少读者能从别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影子。恩,在一线城市买了房,欠着银行几百万房贷的人,他们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呢?来看看知乎上的朋友都是答的吧。
1
作者:梦想永动机
房子2016年初买在深圳,属于响应国家号召,高位为国接盘,分享一下感受。
买房前:
1、 相信自己投资能跑赢房价,如果买房会一次性抽干现金流,钱生钱会再晚若干年。
2.、小孩读书还远着,以后也不一定被套在深圳读书,没必要非得买房。
3.、深圳房价很高,附加值却很低。没有香港的工资,没有京沪的医疗教育,只有高房价,买房,图啥?
结论:并没有看空房价,反正,就是不想买房。
犹豫要不要买房时:
1、曾经在若干个夜晚很困惑,把钱都攒着,到底为了啥? 钱一直都在各种虚拟账户内,并没有显著用来改善生活品质。除了赚钱,还是赚钱,还是有点害怕钱亏没了。
2.、房子是固定资产投资,从分散风险角度来讲,适宜配置部分资金。
3、房价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高,一起毕业的同学,去年高点还是有好几个买房的。不管是不是啃老,总之买得起,收入都比看起来的要高。
4、政府一直从未停止过的放水,资产价格泡沫化,人民币一直在贬值。
结论:买个放着,或许好处大于坏处。
买房后:
1、还款压力没有原来预期的那么大,每月公积金+租房租金+2K,每月现金流差别不是太大。
2、现金流压力每月原来没预期的那么大,大概紧张了2-3个月。把公积金全部取现 + 2个人拿完年终奖,好像就复活了。
3、折腾之后才晓得,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贷款,房子还可以进一步变现出现金来。在风险可控或可承受的前提下,只要投资回报高于利息,我现在都倾向于多贷款,负债经营。
4、这过程和很多人打交道,现在觉得各种资源中介都挺好的,术业有专攻。
5、生活有什么改变吗?没有要省吃俭用的感觉,该吃大餐照吃,该旅游照常,想通了,就没觉得欠了几百万是个压力。“买房于是有家”的感觉不强,也没“买房了就属于这个城市”的归属感。有家是因为有老婆在一起,加班狗天天忙,公司才是家啊。
结论:
喜悦还好,压力还好。与其说压力大,更相信正常努力即可。早几年买房的都比我们轻松多了,羡慕不来。与其说买房享受“家”, 我们还是更享受年轻奋斗的状态。
2
作者:匿名用户
本人于16年1月份买了一套北京五环外立水桥的房子,贷款120万,剩下的首付都是家里人凑的,凑多少就不说了,主要说说每个月还贷的心里感受。
压力嘛,刚开始肯定是有的,但是发现没过几年其实都变好了。我跟我爱人算上年终奖等等一年到手不到35万,但是养了两个娃,工作几年到今天(此时此刻码字的时间)仍然没有一分钱存款,不知道钱都花哪去了。
说说未来几年我的情况吧:房贷每月6000,孩子上幼儿园4200,半年付的话应该是每月3800;两个孩子就是7600;小儿子还比较小,暂时近两年不用上幼儿园,但是家里需要阿姨,一个月阿姨至少4500起,这些光固定支出就已经是接近1.5万了,家里正常生活开销,吃、购物、开车等等,没有个2万3.4肯定是不够用的。我跟我爱人每月工资加起来刚刚够用,当然,每个月还得有信用卡要还。所以你们说我内心真实感受是什么?
1、作为男人,一想到老婆孩子,吃再多苦也得撑下去。有时候,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很崩溃,最近半年来,每个月的工资就是还信用卡,还房贷,多余零钱给老婆。一直过着没有现金的日子,幸亏北京好多地方已经普及微信、支付宝支付了,要不然有的时候确实很尴尬,尴尬的时候就会觉得这种生活到底还要过多久?
2、房贷30年,想想就好了。其实我第一套房子是买在六环的,当时手里没钱,公积金贷款80万,30年,第一次买房的时候觉得,艾玛,我得到58岁的时候才能还完贷款,好漫长啊。但是没想到六环的房子我仅仅住了2年就卖了,赚了50万,才付了这边立水桥的首付。现在想想,当初担心的那个30年有什么可怕的呢?当时每月还贷是3600,觉得有些压力,但是现在却觉得现在钱都在贬值,再过10年3000多块钱完全就是零钱了,不必担心。
只不过现在买完房子之后的心情又回到了当初买六环房子的心情了,很焦虑,很焦虑。。所以我经常安慰自己说,没什么,6000多钱将来还是会变成零花钱的,况且又不用真的还30年,说不定过了5年房价一涨,又会卖掉,然后再找一个便宜一点的小区再换一套,就不用再贷款那么多了。我现在也这样安慰自己,也希望能够安慰你们。
以上就是我的内心感受:从焦虑到坚持,然后再焦虑,再坚持,就这样一直不停的持续着,我的内心感受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一句鸡汤不错:“越努力越幸福。”给大家喝喝,毕竟,现在我有一个爱人我的妻子,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在北京有房住,有车开,即使我失业,仍然还会继续努力。
3
作者:Pennyyy
2016年初在一线买了房,体验如下。
1、再也不敢轻易的说老娘不干了。以前上班,心烦的时候最常想的就是,不干了,休息一段时间。现在每月一万多的房贷,老公的工资把房贷还了,就靠我的工资来养家养娃了。首付把全部资产都清干净了。一个月不干就直接断粮了。手里拿了好几张信用卡,跟老公天天想办法升额度,万一哪天资金链出问题,信用卡就是救急的。
2、以前看房的时候天天看新闻,盼着房价跌,别涨太快,不然真买不起了,结果什么330新政,政府没地了的新闻天天出,房价蹭噌噌的涨,领涨全国。现在买了房子,还是整天看新闻,最近在关心去库存的新闻,生怕自己变成接盘侠。(我们在三线城市也买了房,三年了一分钱没涨,而且是库存量全国前十的地方,很有可能跌价。)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寓言故事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卖盐一个卖伞的老奶奶一样,晴天也愁雨天也愁。
3、生活质量方面倒是没多大变化。只是对待工作的心态变了,以前不关心公司的发展,只关心自己的业绩,现在倒是开始关心行业前景了。因为现在按时还款完全是建立在公司正常运营,每月正常发工资的基础上。
4、必须要买寿险,意外险和重疾险,不然万一出点什么问题,家里一半收入没了,还要花钱治病什么的,房子基本上是没办法继续供了。
5、说点正面的,感觉在这个城市落脚了。看到娃觉得也对得起她,能给她一个比老家亲戚家孩子高一些的起点和好很多的资源,更宽广的视角,以后老家的孩子长大了像我们现在这样打拼落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是土著一个了。而她的奋斗目标也应该是更好的地方了。
4
作者:匿名用户
本人自上大学开始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属于“幸运的”70后,因为十年前在北京买了房子。当时还是买方市场,不过也没怎么看就选了一个北五环外的三居室,总价60万,贷了45万。当时买得提心吊胆,从来没欠过这么多钱啊。而且首付、装修、家电几乎花光了我的积蓄。还记得那一年我的年收入是不到20万。后来呢,呵呵,后悔买小了,买少了——贷款几年就还完了,工资也涨了,房价也涨了。可谁能想到房价涨到如今的地步,当初一个人住120多平米的房子,觉得怎么也够用了。
接下来就是看淡房价起起落落的十年。不像周边一些朋友,陆续又为了投资或者子女上学购置房产,我始终没动过看房的想法。直到去年秋天,考虑到孩子上学,周边环境和生活居住质量,我们开始加入看房大军。一开始动辄七八百万的房价看得我严重心理失衡,这也难怪,以十年前的心态来看,不疯掉就不错了。人没疯,房价貌似要疯,过年加上春天度假回来,那些七八百万的房纷纷涨到了九百万,上千万,而且还买不到了。这不,只好痛下决心做回了房奴。
下面是正题,说说感受:
1. 房子买的憋屈。总价过千万的房子,不各种托关系还买不到。签个协议完全是不平等条约,开发商随时可以不卖给你而且还可以不通知你,付款不好的随时被清退。
2.不买房不甘心,买了房也是心有不甘。我想花这么多钱买自住用房大多也都是这个心理。对我们来说,房子基本是必需品,即便能增值,也不可能轻易卖出。为了房子投入多年积蓄,还要为房价起落担惊受怕,个中滋味不言自明。
3. 关于贷款,也是一肚子委屈。非投机为目的的购房,因为有过贷款记录,只能按首套房标准,利率上浮。一刀切的政策轻易地让我们可能多承担百多万的利息。
4. 生活的压力。作为最苦逼的IT行业从业者,靠个人辛勤奋斗,房价收入比对我个人来说比照当年变化并不大。按理说有前车之鉴这次应该心态放轻松了吧?其实不然。经济形势不明朗,收入增长的几率和幅度很有可能不再像十年前一样乐观。一个三口之家的日常开销和可预计的教育支出也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身上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我出了什么事情,每个月4万多的房贷会让这个家立即经济崩溃。
5. 那为什么还要买房子?是什么支撑我们做的选择?首先,压力也是动力,为了孩子能受到好一点 的教育,为了我的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居住条件,这是支撑我决心买房子的最重要的因素。好在我们这个年纪,父母亲尚不需我们赡养照顾,子女还未进入耗费巨大的高等教育期。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奋斗经营,或许也是最佳选择;其次,在北京来说,学区房和交通便利、质量较高的社区,房屋的保值能力还是不错的。在缺乏更好的投资渠道的状况下,把收入变为房产也变成不那么坏的选择。第三,在中国的金融环境下,利用购房也许是获取金融杠杆的唯一无奈选择吧。
6. 我并不期望买了房子房价再能上涨多少。第一我觉得现在北京的房价已经过高了,疯狂的上涨意味着巨大的跌落的风险;第二刚才也说了,自用房,房价起落对我们意义不大。但是毕竟买了房子,心态上我希望社会平稳,经济稳步增长,房价不要跌,贷款利率别上调......相信买了房子的人应该也都这么想吧。
5
作者:马小分
坐标上海,14年末儿子两岁生日那天买了第一套学区房,15年中买了套万科新房,共贷款550万,每月还2.8万。手头现金还有近400万,当时保守,不敢买大的,怕崩盘后银行催钱我们还不起。现在因为限购又不能买第三套,有点怕手头钱贬值,又不敢买理财。
买房之前,我们租在同一个小区,我老婆有一次带儿子下楼逛,对我说,看到其他小盆友都有家,都有书读,我们儿子却不知道会在哪读书,感觉好羡慕。这话是买房后她说的,我听了还是好心酸。
买房前,我们看过几次房子,10年看过一次,12年看过一次,13年看过一次,每次都是比预算高了些,无奈作罢。
看着看着,房价从1.1万涨到了4万。房租从1200元合租到一室户2100到两房3500,到买房前房东友情提价到3850(市面上已经4500)。
第二次租的是老公房一房,怀孕时,是我一个人照顾我老婆,所以卫生不够,每周请钟点工打扫,结果有一天发现筷子笼里几十只蟑螂跑出来,立马炒了钟点工,自己拿胶带堵住了厨房的管道。同时也明白了老房子设施真的是硬伤,暗暗发誓以后绝对不买老公房。
期间老婆考虑过申请政府的廉租房,我说我一辈子也不愿意住那样的房子,我要靠自己(没有其他意思,不要过度解读)。于是这条路也作罢。
没钱,又想有尊严的活着。
说实话,没房的日子真的很煎熬,一边是飞速的房价,一边是我缓慢的积累,一边是这一家子需要我保护,我却连个家的安全感都不能给。心急如焚。
而且,政策一年比一年收紧,落户政策在变,本来集体户口就行,后来要弄成小区里落户,本来我老婆集体户口还容易申请,后来名额少了,本来小孩读书,租房都可以,后来必须得户口产证一起,本来车牌容易拍到,后来价格高了,难度越来越大,种种迹象都让我觉得要是不买房把户口落了,以后可能要回老家,更别提孩子读书了。
十万火急!
14年终于把昆山的一套房子贱价卖了,我也终于有起色,手头忽然有钱啦。我妈知道后,拉着我老婆说悄悄话,让她赶紧把我钱拿走买房。那天正好是我儿子生日,一家人好好吃了一顿晚饭,说那去看房子吧,于是找了门口中介看了一套,一看田园小清新风,我们住惯了破房子,所以一下就看中了,马上砍价都没砍当晚就下定了。4万一平。
这速度,有人要说比我快,请大声说出来!
其实这么快是有原因的,小区我们租着住,太熟了,前几次看过,就是买不起,所以这次有看上的就买了,而上家呢,白天正好订了一套大平层,回来正考虑卖房的事呢,正好我送上门了,也是怕中介老是带人看房麻烦,所以当场就签了。
爽快是有代价的,中介费我付了2个点6万多,后来才有电视上打广告的只收一个点,上家满五不唯一,我还要多交2个点契税6万多,什么利率啊税费啊都不是最便宜的,但是,我们基本买在了这轮涨价的最低点。小便宜贪不得。
现在,我们这房价7万了,租金6500以上了,新房也7万了,租金听说有私立学校,家长陪读,所以租金1.1万。我老婆公司效益也好了,今年弄下来有近百了。用过父母钱吗?15年给爸妈分了50万,买第二套的时候又要了回来。
当初无数的压力,一年多就没了,这就是大城市的魅力,房价值吗?值!贵吗?我还想再买一套,可惜限购了。
很多读者常在“莫老爷”公众号后台留言,问我什么时候适合入手房子?如果是一线城市刚需的话,我非常赞同我朋友的一句话:“首付没有问题,月供没有问题,就是买房的最佳时期!”
欢迎那些在一二城市买了房子,背负银行几百万贷款的朋友,把你目前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感受告诉我。可在文章底部评论处留言喔~
点击播放
GIF/9K
地产自媒联盟成员
扫描以下二维码可添加莫老爷个人微信
添加请注明:公司+职务(否则不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