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供需能否平衡?
」
住建部和国土部的文件,让望房心叹的老百姓欣慰了一下....
遭广泛诟病的土地供应不足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房价长期上涨的源头。
为什么市场普遍不看好现在政府的调控,就是因为政府过去一贯的手段,都是从需求端想办法抑制,而没有从供给端增加供应量,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
此次两部委文件要求各地根据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而且要求地方政府每半年要报告土地出让的进展,没有完成房价调控目标的,要追查责任。
被寄予厚望的两部委指导文件,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供需结构呢?我看了一些观点,正反都有,看好的认为供应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北京市政府宣布未来5年,北京住宅用地可建成150万套住房,平均每年30万套。
这个看似庞大的供应量,被认为是降房价的有力支撑。
而不看好的认为过去调控时,中央部委也多次发过类似严厉的文件,但最后都是然并卵。
我今天以北京为例来说说。(也许你看着数据觉得很累,不过要分析市场供需情况,没有数据就没有判断依据,你想研究未来北京房价的涨跌趋势,必须要认真读数据,宝宝算数据也很苦呢,很费时间的,周末都没休息5555。)
1、土地供应量
未来5年(2017-2021),北京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其中国有建设用地5000公顷,集体建设用地10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
我们来看看过去的数据,以史为鉴。相比过去5年,北京住宅用地计划的7400公顷,其实还下降了1400公顷。不过先不要灰心。
下面是樱桃小房子根据北京国土局的数据整理,国有建设用地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和实际供应情况表,住宅用地包括商品住宅用地和保障房用地。
(表1:点击可放大查看)
上表2009和2010年的数据是来自机构,不保证准确,2011至2016数据是来自北京市国土局和统计局,只有2013年是超额完成了土地供应计划,其余全部没有达标。
过去连续6年,保障房基本上都完成了任务,过去5年,保障房供地达到3194公顷,比商品住宅供应的2256公顷,还多了938公顷。
而每年的商品住宅用地完成率都很低,尤其是2016年,北京为了驱赶人口,商品住宅用地实际供应只有103公顷,15宗地,只完成了12.11%,加上保障房,整体也只完成了39.08%的任务。
幸亏北京3月份紧急调控,不然今年的房价还要大涨,因为土地供应剧烈减少带来的供不应求,造成恐慌性购房预期。
可以看出,过去5年(2012-2016),住宅用地计划供应(7400公顷)与实际供应(5080公顷)相差太多,实际比计划少了2320公顷。其中商品住宅用地实际供应2256公顷,比计划的4300公顷,少了2044公顷,相当于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上次调控后北京国土局的人出来说,计划供地不等于实际供地,今年一季度的商品住宅供地有161公顷,是去年同期的6.2倍,也是去年全年的1.5倍,看似增加了很多,但只不过是去年供的基数实在太少了。
未来5年,6000公顷的目标能不能达成,还是未知数,如果按照过去这种节奏,又完不成,那房价在调控之后,仍然会涨。
未来关键就看政府能不能说到做到了,现在有的小伙伴对未来五年的执政期是抱有大期待的,我也好希望政府不要再让人民失望。如果6000公顷任务完成了,那还是比过去5年的实际供应量5080要多920公顷的。
从拿地开始到达到预售标准一般要1年半时间,今年的土地如果能如期供应,那明年的住宅供应量就能明显提升。
2、过去的住宅供应量、成交量
过去北京的住宅供应量是多少呢? 先来厘清几个不同的概念。
图2
过去5年(2012-2016),商品房的成交套数是58.89万套,供应套数56.03万套,这里的商品房,是包括了住宅、公寓、写字楼、商业用房,也是供不应求。
这里面,主要是住宅和公寓,写字楼商业用房很少。据云房数据研究中心统计,2016年北京市普通住宅产品仅实现成交39454套,而同期公寓产品成交66367套,别墅成交了8009套,公寓比住宅的成交量还多两三万套。
公寓也是可以住家的,不限购不限贷,没有住宅购买条件严格,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寓分流了被限购了住宅的这部分需求,但公寓的土地性质不是住宅用地,没有包含在每年的住宅供地计划里面。
图3,剔除保障房和自住房、公寓,北京的纯住宅供应数据(不同机构数据稍有差别)
北京2016年新房住宅(包括住宅、别墅)成交量是4.769万套,二手房住宅成交量是27.24万套。而新增供应量,从2015年开始就大幅减少了,这也是为什么造成北京这两年市场恐慌的主要原因。
北京的自住型商品房,过去5年大概供应了10.5万套。而新增纯商品住宅供应28.71万套,成交套数是32.14万套,这两类产权类住宅,总共供应不到40万套,基本上每年的新增供应都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而如果加上保障房,看看竣工的面积,根据北京统计局的年报,竣工套数没有公布,我按照过去5年的新增供应套数和新增供应面积,算出北京平均每套的面积,据此来推算商品住宅的竣工套数。
图4
这几年北京新增供应的房子越来越趋向大户型,最近5年平均套型面积达到129平米。
综合上面的数据,我发现有点合不上,如果按成交量算,过去5年,产权类住宅成交也只有42.64万套,加上保障房的43.8万套,总共也只有86.44万套,为什么出让了5080公顷的住宅用地,市场仍供不应求?难道是土地出让了没有开工建设吗?这几年北京新增供应的房子越来越趋向大户型,最近5年平均套型面积达到129平米。
3、未来供需能否平衡?
未来5年的6000公顷用地,预计多25万套房子,能否使供求达到平衡?
其中,定向安置用地1230公顷,租赁住房用地1300公顷,自住型商品房用地1020公顷(拟建25万套),普通商品房供地2450公顷。如下图5
(1)150万套的可行性
政府说的6000公顷,要保障150万套房子,其中100万套产权类住房,50万套租赁住房,我们来算算细账。
对照过去5年的商品住宅土地实际供应面积(2256公顷)和新增纯商品住宅供应面积(3667.48公顷),大概可以看出,容积率约为1.63。
产权类住房中,包括定向安置住房计划供地1230公顷,自住型商品房计划供地1020公顷(25万套),普通商品住房计划供地2450公顷,加起来是4700公顷,建100万套,按1.63的容积率算,是7661万平米(1公顷=1万平米)。
不知道建成这100万套,是否要把过去的存量土地,即已出让未开发的都算上。
北京3月份表示,要督促“1300万平方米已拿地未开工、950万平方米已开工未入市”的在途商品住房项目加快开发进度。
如果算上这部分存量,建成100万套,平均每套99.11平米,那就差不多可以建成,容积率再提高点,到120平米也可能。
另外50万套的租赁房,1300公顷,按2的容积率算,套均面积52平米,也没问题。
(2)住宅需求量
过去5年,北京二手房住宅总成交量是88.03万套,新房42.64万套,与二手房总共加起来是130.67万套,也就是说,剔除保障房分配和公寓,在满足目前的限购条件下,北京平均每年对住宅的需求量是26.13万套。
如果是按普通商品住房的供需来看,刚好可以达到平衡。
这是建立在北京常住人口每年保持增长的情况下,过去5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了154.3万人,按一家三口算,对住房的潜在需求量是51万套,平均每年10万套。
但有个变化值得关注。
就是在政府的疏散下,2016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长微乎其微,到去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72.9万人,只比上年末增加了2.4万人。
在打造雄安新区后,北京将继续疏散人口,北京的常住人口说不定不会增长,反而会下降。如果只是存量人口的购房需求,那每年对商品类住宅的需求量将低于16万套?那又会供过于求?
如下图6: 2012-2016年常住人口增量及增长速度
假如未来5年,假如哈,真的能新增供应150万套,其中产权类住宅100万套,同时,需求量下降,那在2年之后,市场会供过于求。
4、总结
上面算了一堆数据,主要得出几个观点,
一、是过去的供应量都没有按计划完成,因此房子供不应求,
二、如果未来按照现在的供应计划完成150万套,在人口保持不变下,刚好可以达到供需平衡。
三、如果未来常住人口继续疏散,人口减少,那可能会供过于求,从而导致价格下跌。
易居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郑州、惠州等6个城市在过去六个月的平均去库存周期都在6个月以下;而北京、上海、广州的平均去库存周期在6-12个月,深圳的平均去库存周期在12-18个月。
从这个统计来看,好像与房价大涨的城市并不能对号入座,深圳房价此轮涨的最猛,去库存周期居然大于12个月。
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从去年10月第二轮调控后,市场的需求急剧被冻结,成交量大减,因此会导致去库存周期变长。如果在二线城市,这么长的周期,政策还在鼓励去库存呢。
按照政府目前的节奏出让,一线城市土地增加供应的空间,北京上海广州都要比深圳大。上面以北京为例,说明了,未来5年,只要政府决心按计划供应土地,那完全可以让市场的供需达到平衡,从而稳定价格。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政府言而有信的基础上,呵呵。
而二三线城市,除了厦门这种城市面积小的,土地向来也比较充裕,过去几年都存在库存多的问题,只要政府肯增加土地供给,供给都不是问题,在短期控制需求后,2年后,供需都能达到平衡。
联系我们
樱桃小房子,一个沉沦于房地产江湖十多年的财经女记者创立,敢于报道真相,善于挖掘独家,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风格,让你学会如何买房,如何让财富增值。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
樱桃小房子(ID:cherryhous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