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北京市教委发布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今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总体将保持稳中求进。
这些政策体现了不论是房地产调控还是教育协调,都在动真格,这一届政策非常有力度:
1: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
2:过道房不作为入学资格
3:小升初取消“推优”,降低特长生和寄宿生招生比例
4:关注四:市级统筹首次写入入学意见
伟哥仔细的看了一下内容,从政策角度看,相比建委对房地产的调控立竿见影,重磅迭出。
教委对学区的变化现在看,依然是稳中求进,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均衡。
教委也积极的对学区概念进行改革。
但伟哥认为,相比商品房的投资行为,学区房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发展问题,所以这一政策的改革也不可能和北京房地产调控一样能够出现王炸,效果立竿见影的可能性难度很大。
知道学区房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恰恰是过去几年教育公平的改革,才出现了学区房升温的现象。当下最热门的宏庙,裕中,椿树馆等直升热门小学,9年一贯制牛初,其实过去基本都是需要条子才能上的学校。现在虽然贵,但保证了公平和游戏规则的稳定。
学区房问题不是政策问题,(当下北京的入学制度没有问题,就近入学是全球惯例。)
而是发展问题,教育依然是精英教育选拔制。当下的政策其实虽然出现了畸形高房价,但基本保证了游戏规则的透明。
即使是在美国、英国优质学区的价格也会高,当然因为教育资源的相对平均,所以这些发达国家教育相对平稳。
伟哥认为学区房有几点关键点:
1:学区房从来不是孩子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
家庭是教育最重要的地方,买了学区房并不是孩子成才就能万无一失,歌唱家的儿子李天一一样是一路学区房成长起来的,只能说,不可能一套学区房就换一个国家栋梁一样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才更重要。
2:为什么会有学区房?学区房的出现不是孩子问题,而是成人的产业结构问题。
几千年前就有孟母三迁,中国人是乐意在学习上投入资金和精力的。
中国所有住宅都是有学区的。
全北京、全中国其实都是学区房,因为都是按照学区划片的。但其实严格意义上,只有一流一类、一流二类、二流一类才能称为学区房。当然现在有些非传统热点区域的9年直升的初中不错的,也可以说是学区房。
这么一来,其实就明确了,遍布全国的比如固安的北京八中,那其实就是你懂的。
最典型的是,房山或者通州的北京小学、史家小学。的确从基础设施上与发展了几十年的名校有差距。
学区房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家长的努力,在现在社会起码大部分儿童的营养差距很小,而教师的素质其实差距也越来越小。很大程度上学区房比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配合程度。所以学区房才会出现在西城、东城、海淀。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更关注。
学区房的价格其实只是门槛,代表了这家长的投入,现在99%的孩子智商相差不大,同样,现在的老师其实认真程度也有限,学区房的高升学率,其实主要是家长的努力,一群有同样目标的价值,用学区房聚集在一起。屏蔽了社会上很多诱惑信息,这样的孩子当然不是100%成才,但成才的概率就会高一些。
东西城集中了很多公务员子女,海淀的各大院校博士、硕士的子女,先天在接受家庭教育上就领先了其他区县。所以这就决定了教育高原的存在和社会产业分布是有很大关系的。
3:学区房的牛鼻子是什么?
从过去几年的历史看,学区房的牛鼻子在西城,西城学区房的牛鼻子在金融街片区,单价几十万的平方,不存在的过道,小户型千万,其实都在西城。
西城作为教育资源的高原,是学区房改革的牛鼻子。西城的目前几个片区,是都强,比如金融街片区,德胜片区,所有学校都不错,多校划片可能会把过去存在的一些渣小,提高属性,但总体看,教育资源问题是发展问题,需要多年持之以恒的改革。
4:今年幼升小将继续扩大多校划片,并通过随机摇号的方式确定具体的学校学位,这就意味着学区房的“一对一”入学将增加不确定性。此外,名校在京外办分校的做法也被叫停,两三年内还将在城六区新增25所优质校。
5:为什么出现了九年一贯制
最近2年最火的学区房全部都是直升校,比如宏庙,裕中,椿树馆等直升热门小学,过去全北京学区房最贵的在海淀,但恰恰因为海淀6小强不参与排位,导致西城成为了最热。
初中教育资源成为现在拼抢的热点,所以未来西城的初中入学改革,才是学区房改革的风向标。
6:为什么从2015年开始,出现天价学区房?
其实很简单,这个和大大的反腐有关系,在2015年前,学区房指标没有那么严格,批条子很管用的,根据条子,一流一类20-30万,一流二类10万8万,反正有的是办法上。特别是体系内的孩子,基本都不用买房就能上了。
但从2015年开始,全面收紧,必须房子第一,户籍第二。这就使得需要买学区房的人爆发。
7:全北京学区房上涨最猛的是哪儿?
其实不是西海东,而是朝阳,特别是朝阳外国语、陈经纶、人大附朝阳的几个学区,单价已经基本都10万+,从学校角度看,这些学校基本都属于二流一类,肯定不如西海东,为什么这么贵。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朝阳区的户籍制度不严格,老北京人比例低,所以有房基本就能上。相当于全北京无户籍的人都抢朝阳这几个学校的学区房。而老北京人,则基本从朝阳区换到了西海东。
8:学区房是历史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远郊县的教育水平提高绝不是一两年的事,最近各郊区的确在加快发展教育,但这需要起码十年的发展才可能逐渐拉平差距。
很多集团化办学逐渐增加了郊区学区的价值,但教育的发展是和户籍制度、产业制度等关联的。
西城、海淀、东城区的博士子女和延庆、密云比,你说就算是换个学区,最后的高考分数能一样吗?
另外,对于郊区来说,非户籍比例明显高于城区,在户籍制度下,因为不能参加高考,所以也导致了很多非户籍家庭小学后回户籍地教育。这些复杂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区房的发展需要长期和其他政策一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