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面临的一大障碍是民意︱DK书摘

发布日期::2017-04-22浏览次数:121

摘要:《政策制定的艺术:一位经济学家的从政感悟》 [印]考希克·巴苏 著 卓贤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9月 今天本来写的是万科为小米员工造房子这摊事被汹汹民意给搅黄了,越写越生气,就写不下去了。于是想起一句名言:「好政策面临的一大障碍是民意」。 这句话在一本书里,《政策制定的艺术》。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写的,写他在印度从政的那段经历。 像这样拥有直接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并不多见。虽然他是在印度从政,讲的似乎主要是粮食、教育等印度人更关心的问题;但我们在中国读他的书,同样可以饶有兴趣。他在

《政策制定的艺术:一位经济学家的从政感悟》




[印]考希克·巴苏 著 卓贤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9月


今天本来写的是万科为小米员工造房子这摊事被汹汹民意给搅黄了,越写越生气,就写不下去了。于是想起一句名言:「好政策面临的一大障碍是民意」。


这句话在一本书里,《政策制定的艺术》。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写的,写他在印度从政的那段经历。


像这样拥有直接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并不多见。虽然他是在印度从政,讲的似乎主要是粮食、教育等印度人更关心的问题;但我们在中国读他的书,同样可以饶有兴趣。他在前言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比喻——


「经济政策设计如同在旁观者充满兴趣的围观下建造一架飞机。一般而言,旁观者对建造飞机是不感兴趣的。但如果旁观者感兴趣的话,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十分困难。若工程师采纳大众意见,根据多数人的偏好设计机翼,按照多数人的要求控制机鼻的倾斜度等,他所设计的飞机很可能无法起飞。」


今天我们抄录了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节,原标题是《「看不见的手」、市场与干预措施》,删了一两段难读的。我们借花献佛,献给我们亲爱的中国的楼市。


刘德科PM7:15,Apr.21st,2017


「看不见的手」、市场与干预措施


著︱[印]考希克·巴苏


译︱卓贤


一个国家的高层政策决策者不仅要知识渊博,更须了解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历史上最大的政策失误都是因为领导人过度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比如,不当的战争赔偿条款造成了1923年德国恶性通胀。


了解自身的局限性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即使是非常小的国家——领导人所知和所能直接实施的政策都相当有限。


领导人要想管理好经济,就必须了解自身的局限性,并对自己应该直接做什么给出判断;还要了解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并善于吸纳他人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提供一个赋能于民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就必须在直接干预和让市场发挥作用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这正是完善的治理机制需要实现。


经济学中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核心概念,它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高层政策决策者必须了然于胸的概念,那就是「看不见的手」。它是亚当·斯密针对日常经济运行提出的著名观点: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劳动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外,还为其他人的餐桌上提供了肉、饮料和面包,这并非反映了慈善精神、神圣力量或者国网的旨意,而主要是由普通人的自利以及市场的协调力量所引致。


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规律类似风和波浪的规律。决策者必须调查并运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一路正确指引经济发展。这正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即将远航的水手所做的精彩比喻:「风和海浪甚是无情。你是建议那些航海者否认惊涛骇浪的存在,还是指导他们乘风破浪以免予灾难?」


「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有两层意义。它既意味着你不能事事亲力亲为,也不是让你把一切都交给自由放任的市场。上一节提到的政策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国的高等教育行业有很多细分领域,其中一些可以交由普通个人和企业运作,如金融、工商和工程等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学科。


个人和企业会以自身利益为导向从事教育行业,但是他们也的确能满足社会的部分需求。对于通常已经分身法术的政府来说,在充分的理由去设计一套教育制度,以保证这类任务可在「看不见的手」下由私营部门来完成。


但部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建议把一切都交给市场,这种想法也是愚蠢的。斯密在提出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时,是很慎重且加上了限定条件的。而大多数空想家并不理会这些前提,而将强大的理论概念降格为教条主义,用于宣扬人的自私自利和不受约束的市场,并且不顾及出现政府破产和财政灾难的风险。


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重要的需求无法由利润驱动的的商业模式来满足。如果把这部分都交给私营企业提供,会导致腐败丛生和剥削无度,民众大量的需求将得不到满足。


一个国家的高层决策者该在哪些领域亲力亲为?在哪些领域只需营造一个赋能的环境,而把大部分决策交由个人完成?


一些好意的民间团体人士经常会犯下另外一个错误,即假定善行源于善意。我们在讨论私营部门的作为时会遇到这个问题。印度的很多领域都无法回避这一问题,比如航空业。


印度航空是一家国营航空公司,它的服务质量欠佳,经常出现巨额亏损,为此政府必须用纳税人的钱和其他更重要领域的经费来为之补贴,然而印度航空私有化在印度政府内部是一个禁忌话题。


即使有人偶尔提出该话题并指出当下是印度航空私有化的良机,他们通常会被反问:你认为买下印度航空的私营企业(印度企业或国际公司)会以普通乘客的福利和社会公益为导向来经营这项事业吗?


事实上,单是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了我们有多么天真。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然而,私营部门主要靠利润驱动这一事实,并不定意味着他们不会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或者不承担社会责任,这正反映了斯密「看不见的手」背后的深意。


决策者的任务是利用个人和私营企业获取利润的欲望,鼓励他们提供对社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一个十分恰当的类比就是河流。河水本无意为当地居民供电,但我们可通过水力发电来改善普遍人的生活条件。


高等教育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富国的学生想要获得优质教育,但与大多数人相同,他们也会希望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该目标。印度企业渴望提供教育服务,以获取合理的财务回报。尽管双方对印度的国家战踏并无兴趣,但政府通过改革教育领域的管理体制,能将这两段力量转化为印度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増长的动力。


好政策面临的一大障碍是民意。当然,在民主国家甚至至根多极权国家,领导人一般不愿意大幅度背离主流意见。好政策未得到采纳的原因,往往不是由于决策者不了解这些政策的效果,而是担心民众会反对。因此,国家高层决策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育普通民众,使主流意见形成于理性和知识之上,从而实现择优施策。


政客和决策者们通常都有想上第二天新闻头条的癖好,民意问题因此会更加复杂。从标准的政治经济模型中,我们当然都知道,民主国家的政客都偏好于短期人气,而不关心自己百年后的声誉,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赢德下一次选举。


我这里所指的短视主义,其原理并不那么简单。短视主义可能根源于人类「双曲贴现」的倾向,即人们对近期收益和损失赋予更高的权重。在政治领域,这种倾向转化为对上第二天新闻头条的痴迷。由于政治「双曲贴现」现象的存在,一项无法在次日赢得赞誉但会在一年之后见效的政策,通常不会受到重视。


(DK注:「双曲贴现」,是一种行为经济学理论。简单来说,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今天拿60元,而不是一年后拿到100元;但如果次让人选择在一年后拿到60元,或者在两年后拿到100元,大多数人会选择在两年后拿100元。)


这正是我们为何经常追求眼前收益并愿意为此放弃未来更高收益的原因。我在前文提议的教育计划就面临着这种风险。它在初始阶段会削弱一些既得利益并产生交易成本,而收益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因此即便未来收益比成本高出许多,政客们也可能倾向于保持现状。


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才能不把眼光局限于近期新闻头条,而采纳利在长远的政策建议。


*本文节选自印度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政策制定的艺术:一位经济学家的从政感悟》,现标题为德科地产频道所加。可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书店购买该一书,值得读。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周一至周五推送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