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电影《师傅》剧照
一场风风火火的“武林大会”,经过短短数日的持续发酵,终于以大家熟悉和预期的方式”约谈封号删帖”徐徐落下帷幕。
关于这个事情,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是简单:一个拳师,把一个太极水货大师KO了,还说要向更多的水货发起挑战,水货们焦急了,于是联合起来,动用各种力量,以各种名义,把拳师给灭了。
在这里,我不打算评论事件,也不想批评水货,只想说说这名拳师,以及他“一个人的武林”——
徐晓东名校毕业,但投身职业并没什么成就,最后在北京三环地下室靠教拳混口饭吃,虽然背着“中国MMA第一人”的光环,但据说收入和白领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中,依然算是中底层。
每一个底层,都有一颗逆袭的心,尤其在高房价的年代,这无可厚非。但徐选择的路径比较激进:打假+揭黑,不管这是精心策划,或只是个偶然事件,但从战术层面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具技术含量的突破口。
大多数人对所谓“武林”的了解和印象,一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掀起的武打片热潮;二是金庸和古龙的小说看得太多,现实是个什么情况?
以瑞先生年少时期和“武林”的几年接触,可以负责任的说:不要迷恋绝顶武功,那只是个传说。健体强身和表演,才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功能,至于实战,圈子里流传的大多数所谓“比武”,其实都只局限在“比划”层面。
也正因为如此,这么多年来,中国武术,在实战对抗面前,总是一副犹抱枇杷半遮面的姿态。当然,这并不是说武林中人,就都不能实战。
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很多时候,面纱后面藏着什么,大家都会心照不宣,但当真有人要去揭开这层遮羞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样的“错误”,王海犯过,方舟子犯过,宋卫平在中国职业足球中也犯过,最后的下场都不是很乐观,现在轮到徐晓东。
在这个事情中,徐晓东几乎获得了网友一边倒的支持和声援,除了弄虚作假这件事情实在让人烦厌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事情,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每个人心里,都曾经住着一个“徐晓东”:
在那个野蛮时代,孤身奋战,左冲右突,伤痕累累,对那些林林种种的俗成的规则和套路,对那些死板的了无生趣的程式和格局,欲破其后快。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折服于强大的现实,经历时光的历练,最后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正如《肖申克救赎》中鸟叔的遭遇:刚开始的时候,你抗拒它,后来你逐渐适应它,到最后,你根本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正如徐晓东,再高的武功,始终逃不出那张“无形”的大网。
但,这又如何呢?
20年后,我们为什么依然怀念王小波,因为即使在物质丰盈的时代,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做一只“独立特行的猪”的难能可贵,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不断去重温《肖申克救赎》,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成为那只“每片羽毛都洋溢着自由的光辉”的鸟儿。
在这个险恶的世界生存和发展,我们自然应该懂得很多的技巧和圆滑,适应规则也许能让我们左右逢源,收获颇丰,但要获得真正的内心的自由,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直面和冲破那些高高的藩篱。
你所面对的世界,也终将只是你一个人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