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重走长征路”大型系列报道】在那些汉族被称作“少数民族”的地方

发布日期::2016-09-21浏览次数:173

摘要:灵渠人家“三米驿站”民族结婚仪式表演 本报记者 王金龙 桂林报道 随着悠扬动听的唢呐声,一队穿着民族特色服饰的迎亲队伍沿着青砖乡道缓缓走来。 大多游客本以为是遇到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结婚嫁娶,然而这只是兴安县严关镇江西坪村灵渠人家“三米驿站”的一个表演节目。兴安县宣传干部向“重走长征路”采访团成员表示,兴安县曾经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在此发生过光华铺阻击战等多场战役,留下了多段军民故事。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和平年代的到来,兴安在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也将这里打造成了红色旅游圣地,每年接待游客达数万人。

灵渠人家“三米驿站”民族结婚仪式表演


本报记者 王金龙 桂林报道


随着悠扬动听的唢呐声,一队穿着民族特色服饰的迎亲队伍沿着青砖乡道缓缓走来。


大多游客本以为是遇到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结婚嫁娶,然而这只是兴安县严关镇江西坪村灵渠人家“三米驿站”的一个表演节目。兴安县宣传干部向“重走长征路”采访团成员表示,兴安县曾经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在此发生过光华铺阻击战等多场战役,留下了多段军民故事。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和平年代的到来,兴安在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也将这里打造成了红色旅游圣地,每年接待游客达数万人。


事实上,这种以红色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并不止兴安县。龙胜县泗水乡白面瑶寨就借助长征故事打造出具有瑶族文化的红色旅游之路。




龙胜各族自治县白面瑶寨瑶姐向游客献民歌


“这里曾经就是红军拴马的地方。”江西坪村的一位村民指着刚才在“三米驿站”里表演民族结婚仪式的牌楼向记者表示,当年红军进入兴安县城的时候,老百姓不知道这是什么部队,躲得远远的,许多房子都空了出来。但是红军宁可住在祠堂里,露宿在街边,也不轻易闯进农民的家里。后来,随着村民对红军的了解,村里很多人加入了红军队伍,并走上了长征路。


红军走了,但红军的精神留了下来。改革开放之后,陆陆续续有红军的后人或者游客踏着红军当年的足迹重走长征路,兴安借势也开始发展起了红色旅游产业。


灵渠人家“三米驿站”是兴安县一个典型的灵渠畔古村落,加之红军长征途径此处。游客到了兴安都会来灵渠人家“三米驿站”感受这里美景以及听取当年的红军故事。




美丽的白面瑶寨


相对兴安的红色旅游,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白面瑶寨显得更加有民族文化气息。泗水乡主抓旅游的副乡长伍利丹向记者表示,在白面瑶寨共有42户200多口人,几乎全部都是瑶族,瑶族文化浓郁。借此,白面瑶寨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村民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


龙胜县的一位宣传干部指着红军亭旁边一处舌头状的石头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到,该石头曾经称作“龙舌岩”,传说可以祈福消灾。1934年红军经过此处,宣传了革命真理以及党的政策,并留下了“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等标语。当地瑶民为了纪念红军与瑶民之间的友谊,将“龙舌岩”改成了“红军岩”。


在红军岩还曾留下了一段红军与瑶民军民情深的感人故事。据龙胜县宣传干部介绍,当年瑶民由于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经常受到镇压,瑶民也被轻视,称之为“猺民”,据称带有反犬旁的“猺”字意思是不把瑶民当人看。红军来了之后,倡导人人平等,觉得瑶民应该受到尊重,所以去掉了反犬旁,改为单人旁“傜民”。最后在文字改革时期再次订正为“瑶民”。


“听瑶族的老人们说,红军当年来到白面瑶寨共住了10天左右,与瑶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述宣传干部表示,所以在红军的走的时候,就给瑶族的兄弟们留下了一部分枪支弹药,鼓励瑶族人民与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


另外,由于长征途中受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有部分红军战士受了伤,不能再继续前进,瑶民冒着“窝藏红军”的风险,将受伤的红军保护了起来,到后来,甚至有部分红军与瑶族姑娘结成连理。


上述宣传干部亦称,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超过80%,素有“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仅仅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就有87个。所以,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占比不到20%的汉族常被称之为少数民族。

关键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更多..

热点楼盘更多..